王佳芝读一本小说,主旨是讲婚恋走到最后都是一片狼藉。她久闻大名,现在才有时间读一读。
主要内容她倒是一般,唯独对一个和主旨无关的情节非常有感触。
几个人一起由沪至湘工作,一路上,先坐船几天,到了地方换乘人力车,半夜下起大雨,黑暗泥地苦难行路,全身淋湿了满身泥泞,好容易能投宿在乡间旅店,没办法洗澡洗头,烤干衣服顶着脏乱头发睡觉。旅店人员混杂,脏乱不堪,吃的东西里甚至有蛆虫,一个屋子薄隔板隔成好几间,满床虱子、跳蚤、臭虫咬得人整夜睡不着,身上挠得都是血淋子。第二天起来要换乘长途车,人太多要等好几天才能买到票。好容易坐上长途车,满车的行李和人,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,山路崎岖颠簸,坐上一天的车,颠簸的骨头架子都要散了。然后再投宿脏乱的旅店,然后再想办法等长途车。
等到终于到了地方,都作践成要饭的一样。
里面五个人,四个男人和一个女生。王佳芝想着,要是没有那四个男同事同行,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,穷乡僻壤,赶路投宿,谁知道路上会遭遇什么。
荒郊野岭遇到野兽被吃掉倒也干净痛快,投宿的地方乱七八糟,嫖客妓女都有,要是被糟蹋折磨,简直了……
王佳芝又想起那个房子,每次想起都毛骨悚然。那里比《聊斋》里的坟场,十八层地狱,还有这小说里脏乱的旅社还要可怕。
在那些地方可能被强迫被折磨,但不会觉得恶心。
自己和他们高高兴兴的一起进去,出来就不干净了,而且不只是身体不干净,灵魂都脏了。自己怎么就那样答应了呢……真是自己该死。
她觉得自己一个人,傻乎乎高高兴兴跟着一群青面獠牙的伥鬼进了地狱,死了倒是一了百了,可是死不了,就被折磨一辈子。
书里那几个教授也是不配为人师表,老的少的都一个样,互相嫉妒算计,人并没有招惹他们,也习惯性的,男的女的背后造女孩子的黄谣,自己吃喝嫖赌都来,却不要脸的正人君子一样造谣别人。想想这样的男老师,若是再大胆恶心些,那些女学生……她摇摇头,不敢想下去。
里面一个女生被龌龊同事追求,她苦不堪言,室友却造谣她和那同事爱得死去活来。然后女生找了朋友订婚,又被造谣是品行不端,婚前已经生米煮成熟饭,不结婚不行,又讲没准已经怀孕,怕隐瞒不住。天下的赖秀金都是一个样子。
还真是和小圈子一模一样。果然,人性是共通的。
她想起自己当初的打算,想着拼命把书读完,有了文凭,想办法找个事儿做。要是像书里的女孩要去远行赴工,她是没有家人也没有同行的人的,光是那一路的波折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应付。她不怕苦,可是行路投宿的时候真的遇到歹人,她是打不过他们的。
又一想,那里面的女孩大学毕业,家境也非常好,就是那个工作还是家里托人谋到的。自己哪里有人帮忙,恐怕就连那个事情也谋不到。
王佳芝想起那段日子,在香港的时候没有吃的,最糟糕的时候喝的水都没有,饿得发昏拼命的给人抄东西,但也不确定能不能拿到工钱,可也别无选择。好在她运气还好,没有赖账,真的给了她工钱。
回沪后,在舅妈家挨饿受冻干粗活,吃口腌萝卜都是奢侈。她想起自己生病的情形,连口热水都没有。当时不觉得,现在想起来,自己再要强,身体底子再好,也未必抗的住那样折磨,没准没等读完书,自己先死了。死后她爸爸和她舅妈都如释重负,也不知道肯不肯花钱买口薄棺材埋了她。
其实想来她家里也是中产人家,要是母亲没有死,全家一起出国去,有母亲在,再怎么样她也不至于凄惨到那个地步。又或者,她爸爸能有点人性,托国内的亲朋给她找个事情,偏偏没人肯管她。
那些日子现在回想大有前世今生之感。这时候大姐上来,送洗好的床单被罩,大婶来送从城里捎带的东西。
王佳芝心想,自己现在不就是个寄生虫吗?如果没有他,她还是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,可是那种日子或许也过不长,没准抗不过去死掉。
小的时候家境还殷实,她读那些文人墨客,家境贫寒至极,仍旧可以箪食瓢饮,保留浪漫天性,她是很相信的。即便到了今天,她还是相信浪漫和物资并没不成正比。但经历了这些年的贫苦折磨,有一些细节她和小时候的体会不同了。
浪漫并不一定依靠物质,但大多数的浪漫总要一定物资的基础维系。
比如说曹雪芹穷困的儿子都饿死了,还坚持写《红楼梦》,可是他写作的基础是年轻时候过过大的荣华富贵的日子,如果没有那段富贵的物质基础,过得都是苦日子,他拿什么写。后世不是经常嘲笑高鹗没有过过富贵日子,所以续写的小家子气吗。
李白再浪漫不过的诗仙,还不是要反复作上门女婿,有钱供养自己的浪漫。
杜甫穷苦的孩子都要送人,但仍旧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传说还不是许久没吃过肉,人好心送了肉,吃多了撑死的。
她并不觉得这个故事可笑,只觉得可怜。
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活在极度贫苦,物资匮乏的情况下,他是不可能和什么浪漫相关的。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美好。几乎所有的美好,都和物质多少有些相关性。
浪漫大多同文字功夫有关,更想一下,多数浪漫情怀的人至少是识字的,那识字读书也是需要钱的。多少老百姓家的孩子,读书识字的钱都没有,何谈嘲风弄月,贫苦中吟诗著书呢。即便有,也没办法引经据典说出些什么,最多好像那不识字的老太太,指着那兰花石头图的被单,讲比那花开富贵的牡丹花要素净好看。
想起她那段日子,饥寒交迫,唯一的精神寄托是看书,然后省吃俭用能去看一场电影,如果到了后来连看电影的钱都没有了呢,旧书都买了留不下呢。她还有什么精神生活,如何维持她的浪漫天性。
小时候日子还是好的,可是那苦难日子折磨着,要她那时候只有眼前的贫困交加,小时候一切的美好都恍如隔世的想不起来了。偶尔想起,更是天上人间的更痛苦。苦难到极致,是连回忆美好都是痛苦的。
她向下读下去,偏偏那书里提到,嫁过人的女人好像开了封的药,不值钱了。她读来心里吃痛。自己这个没嫁人,却已经失身的女人,岂不是更一钱不值。
她喜欢读小说,但小说里一提到女孩子如何规矩,不见外男,不和人搂抱种种事情,这真的要她很痛苦。
上辈子起舅妈就几次三番说过要她嫁人。要她嫁人置办几件衣服就好,要她读书,几年下来,学费、生活费,而且局势这样乱,也不知道中间有多少变故,花费没个准数,但肯定要比把她嫁出去花费大。而且嫁了人,还能白得一笔聘礼。
那时候舅妈就打听过,有个四十几岁的,死了妻子没几天,家里有四个孩子,倒是愿意出钱买个年轻漂亮的作填房。她舅妈当时还有些认真呢。不过没直说,也是试探过她态度坚决,知道没办法。
她心想,要是自己答应了,到时候岂不是大笑话。不过又报复心理道:“到时候可就有你受的。”
人家要花钱买个黄花闺女,发现上了当,动静准小不了。真的闹起来,她舅妈可不是还了聘礼就能摆平的。
其实就是那样,只要她肯,总不至于没人要,当然绝不会是什么好人正经人。女人是被物化最严重的,能睡觉,能生孩子,占一样总会有人要。可就是最贫苦的时候,王佳芝也坚定的认为,自己是宁可饿死,也绝不会为了生存而走进婚姻的。和那件事无关。她是很认可:没有感情的婚姻,就是长期□□。
她把爱情已经妥协成感情,但这感情,也不是轻易能有的。
她并不遗憾自己失去了拥有好的婚姻的机会,只是好遗憾,永远的失去了爱情的机会。
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,对于邝裕民只是一种懵懂的动心,然后什么都没有了,只有恨,那连初恋都算不上更不要说是爱了。
浪漫的天性要她相信,即便爱情是极为难得遇到的,但她也相信,自己一定是那个极少数幸运的人,一定会遇到。
但那是在那恶梦之前的事情了。
她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,始终是爱情是彩云易散琉璃脆,是美好、敏感、易碎。是冰清玉洁养在深闺的少女,外男看一眼衣襟都是亵渎的。
可是她自己,把一切都摧毁了。她最宝贵的爱情最基本的东西被她自己自轻自贱的摧毁了,而且摧毁的一片狼藉,龌龊不堪。
不提爱情她还不会那样觉得,提起了,她更觉得自己很脏很恶心,根本不配和爱情沾边的一切东西。
如果当初她对他一开始有更深一些的感情,她是不会那样轻易的和他在床上的。
以苔丝想法,苔丝年少无知被人糟蹋生了孩子,老公年少无知和妓女鬼混过。谁也不是一张白纸,谁也不该嫌弃谁。
可是她只管她自己,她并不管他怎么样。而且他也没有什么不对,那些女人要他享受快乐。而她的情况不同,她只觉得恶心龌龊。
他找的女人几乎都是官太太们,一来知根知底,很安全;二来都深谙风月,不用麻烦就能起到解压逍遥的作用。反正又不过心。如果要说真的动心,他应该找一个清白没有过往的姑娘,不是她这样的。
倒不是因为吃人的贞操观,而是她觉得自己很不符合理想状态。
他拼了一辈子命,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,已经够折磨了。如果真的一辈子没动过感情,最后动心了,却只得个残花败柳,这样对他太不公平了。
他想要身家清白的姑娘要多少有多少,易太太她们也提起过,好多人上赶着送没上头的年轻伶人或者女学生给他,只是他不要罢了。
后来想来那时候也不怪他生气。那么多好的不要,弄了一个最不应该的。
她那样轻贱,那样都可以,和他当然更无所谓更
主要内容她倒是一般,唯独对一个和主旨无关的情节非常有感触。
几个人一起由沪至湘工作,一路上,先坐船几天,到了地方换乘人力车,半夜下起大雨,黑暗泥地苦难行路,全身淋湿了满身泥泞,好容易能投宿在乡间旅店,没办法洗澡洗头,烤干衣服顶着脏乱头发睡觉。旅店人员混杂,脏乱不堪,吃的东西里甚至有蛆虫,一个屋子薄隔板隔成好几间,满床虱子、跳蚤、臭虫咬得人整夜睡不着,身上挠得都是血淋子。第二天起来要换乘长途车,人太多要等好几天才能买到票。好容易坐上长途车,满车的行李和人,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,山路崎岖颠簸,坐上一天的车,颠簸的骨头架子都要散了。然后再投宿脏乱的旅店,然后再想办法等长途车。
等到终于到了地方,都作践成要饭的一样。
里面五个人,四个男人和一个女生。王佳芝想着,要是没有那四个男同事同行,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,穷乡僻壤,赶路投宿,谁知道路上会遭遇什么。
荒郊野岭遇到野兽被吃掉倒也干净痛快,投宿的地方乱七八糟,嫖客妓女都有,要是被糟蹋折磨,简直了……
王佳芝又想起那个房子,每次想起都毛骨悚然。那里比《聊斋》里的坟场,十八层地狱,还有这小说里脏乱的旅社还要可怕。
在那些地方可能被强迫被折磨,但不会觉得恶心。
自己和他们高高兴兴的一起进去,出来就不干净了,而且不只是身体不干净,灵魂都脏了。自己怎么就那样答应了呢……真是自己该死。
她觉得自己一个人,傻乎乎高高兴兴跟着一群青面獠牙的伥鬼进了地狱,死了倒是一了百了,可是死不了,就被折磨一辈子。
书里那几个教授也是不配为人师表,老的少的都一个样,互相嫉妒算计,人并没有招惹他们,也习惯性的,男的女的背后造女孩子的黄谣,自己吃喝嫖赌都来,却不要脸的正人君子一样造谣别人。想想这样的男老师,若是再大胆恶心些,那些女学生……她摇摇头,不敢想下去。
里面一个女生被龌龊同事追求,她苦不堪言,室友却造谣她和那同事爱得死去活来。然后女生找了朋友订婚,又被造谣是品行不端,婚前已经生米煮成熟饭,不结婚不行,又讲没准已经怀孕,怕隐瞒不住。天下的赖秀金都是一个样子。
还真是和小圈子一模一样。果然,人性是共通的。
她想起自己当初的打算,想着拼命把书读完,有了文凭,想办法找个事儿做。要是像书里的女孩要去远行赴工,她是没有家人也没有同行的人的,光是那一路的波折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应付。她不怕苦,可是行路投宿的时候真的遇到歹人,她是打不过他们的。
又一想,那里面的女孩大学毕业,家境也非常好,就是那个工作还是家里托人谋到的。自己哪里有人帮忙,恐怕就连那个事情也谋不到。
王佳芝想起那段日子,在香港的时候没有吃的,最糟糕的时候喝的水都没有,饿得发昏拼命的给人抄东西,但也不确定能不能拿到工钱,可也别无选择。好在她运气还好,没有赖账,真的给了她工钱。
回沪后,在舅妈家挨饿受冻干粗活,吃口腌萝卜都是奢侈。她想起自己生病的情形,连口热水都没有。当时不觉得,现在想起来,自己再要强,身体底子再好,也未必抗的住那样折磨,没准没等读完书,自己先死了。死后她爸爸和她舅妈都如释重负,也不知道肯不肯花钱买口薄棺材埋了她。
其实想来她家里也是中产人家,要是母亲没有死,全家一起出国去,有母亲在,再怎么样她也不至于凄惨到那个地步。又或者,她爸爸能有点人性,托国内的亲朋给她找个事情,偏偏没人肯管她。
那些日子现在回想大有前世今生之感。这时候大姐上来,送洗好的床单被罩,大婶来送从城里捎带的东西。
王佳芝心想,自己现在不就是个寄生虫吗?如果没有他,她还是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,可是那种日子或许也过不长,没准抗不过去死掉。
小的时候家境还殷实,她读那些文人墨客,家境贫寒至极,仍旧可以箪食瓢饮,保留浪漫天性,她是很相信的。即便到了今天,她还是相信浪漫和物资并没不成正比。但经历了这些年的贫苦折磨,有一些细节她和小时候的体会不同了。
浪漫并不一定依靠物质,但大多数的浪漫总要一定物资的基础维系。
比如说曹雪芹穷困的儿子都饿死了,还坚持写《红楼梦》,可是他写作的基础是年轻时候过过大的荣华富贵的日子,如果没有那段富贵的物质基础,过得都是苦日子,他拿什么写。后世不是经常嘲笑高鹗没有过过富贵日子,所以续写的小家子气吗。
李白再浪漫不过的诗仙,还不是要反复作上门女婿,有钱供养自己的浪漫。
杜甫穷苦的孩子都要送人,但仍旧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传说还不是许久没吃过肉,人好心送了肉,吃多了撑死的。
她并不觉得这个故事可笑,只觉得可怜。
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活在极度贫苦,物资匮乏的情况下,他是不可能和什么浪漫相关的。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美好。几乎所有的美好,都和物质多少有些相关性。
浪漫大多同文字功夫有关,更想一下,多数浪漫情怀的人至少是识字的,那识字读书也是需要钱的。多少老百姓家的孩子,读书识字的钱都没有,何谈嘲风弄月,贫苦中吟诗著书呢。即便有,也没办法引经据典说出些什么,最多好像那不识字的老太太,指着那兰花石头图的被单,讲比那花开富贵的牡丹花要素净好看。
想起她那段日子,饥寒交迫,唯一的精神寄托是看书,然后省吃俭用能去看一场电影,如果到了后来连看电影的钱都没有了呢,旧书都买了留不下呢。她还有什么精神生活,如何维持她的浪漫天性。
小时候日子还是好的,可是那苦难日子折磨着,要她那时候只有眼前的贫困交加,小时候一切的美好都恍如隔世的想不起来了。偶尔想起,更是天上人间的更痛苦。苦难到极致,是连回忆美好都是痛苦的。
她向下读下去,偏偏那书里提到,嫁过人的女人好像开了封的药,不值钱了。她读来心里吃痛。自己这个没嫁人,却已经失身的女人,岂不是更一钱不值。
她喜欢读小说,但小说里一提到女孩子如何规矩,不见外男,不和人搂抱种种事情,这真的要她很痛苦。
上辈子起舅妈就几次三番说过要她嫁人。要她嫁人置办几件衣服就好,要她读书,几年下来,学费、生活费,而且局势这样乱,也不知道中间有多少变故,花费没个准数,但肯定要比把她嫁出去花费大。而且嫁了人,还能白得一笔聘礼。
那时候舅妈就打听过,有个四十几岁的,死了妻子没几天,家里有四个孩子,倒是愿意出钱买个年轻漂亮的作填房。她舅妈当时还有些认真呢。不过没直说,也是试探过她态度坚决,知道没办法。
她心想,要是自己答应了,到时候岂不是大笑话。不过又报复心理道:“到时候可就有你受的。”
人家要花钱买个黄花闺女,发现上了当,动静准小不了。真的闹起来,她舅妈可不是还了聘礼就能摆平的。
其实就是那样,只要她肯,总不至于没人要,当然绝不会是什么好人正经人。女人是被物化最严重的,能睡觉,能生孩子,占一样总会有人要。可就是最贫苦的时候,王佳芝也坚定的认为,自己是宁可饿死,也绝不会为了生存而走进婚姻的。和那件事无关。她是很认可:没有感情的婚姻,就是长期□□。
她把爱情已经妥协成感情,但这感情,也不是轻易能有的。
她并不遗憾自己失去了拥有好的婚姻的机会,只是好遗憾,永远的失去了爱情的机会。
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,对于邝裕民只是一种懵懂的动心,然后什么都没有了,只有恨,那连初恋都算不上更不要说是爱了。
浪漫的天性要她相信,即便爱情是极为难得遇到的,但她也相信,自己一定是那个极少数幸运的人,一定会遇到。
但那是在那恶梦之前的事情了。
她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,始终是爱情是彩云易散琉璃脆,是美好、敏感、易碎。是冰清玉洁养在深闺的少女,外男看一眼衣襟都是亵渎的。
可是她自己,把一切都摧毁了。她最宝贵的爱情最基本的东西被她自己自轻自贱的摧毁了,而且摧毁的一片狼藉,龌龊不堪。
不提爱情她还不会那样觉得,提起了,她更觉得自己很脏很恶心,根本不配和爱情沾边的一切东西。
如果当初她对他一开始有更深一些的感情,她是不会那样轻易的和他在床上的。
以苔丝想法,苔丝年少无知被人糟蹋生了孩子,老公年少无知和妓女鬼混过。谁也不是一张白纸,谁也不该嫌弃谁。
可是她只管她自己,她并不管他怎么样。而且他也没有什么不对,那些女人要他享受快乐。而她的情况不同,她只觉得恶心龌龊。
他找的女人几乎都是官太太们,一来知根知底,很安全;二来都深谙风月,不用麻烦就能起到解压逍遥的作用。反正又不过心。如果要说真的动心,他应该找一个清白没有过往的姑娘,不是她这样的。
倒不是因为吃人的贞操观,而是她觉得自己很不符合理想状态。
他拼了一辈子命,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,已经够折磨了。如果真的一辈子没动过感情,最后动心了,却只得个残花败柳,这样对他太不公平了。
他想要身家清白的姑娘要多少有多少,易太太她们也提起过,好多人上赶着送没上头的年轻伶人或者女学生给他,只是他不要罢了。
后来想来那时候也不怪他生气。那么多好的不要,弄了一个最不应该的。
她那样轻贱,那样都可以,和他当然更无所谓更